西线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,清晨的薄雾中,伤员的呻吟声与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交织。
指挥部里,李云龙正盯着作战地图上的新标记,眉头拧成个疙瘩,这时,通讯员匆匆跑来报告:“李团长,汤恩伯部派联络官来了!”
不一会儿,一个身着笔挺军装、皮鞋擦得锃亮的军官走了进来,他抬手行了个标准军礼,说道:“李团长,史团长,汤司令听闻贵部成功缴获油料,特命我前来商讨协同作战事宜。”
李云龙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位联络官,似笑非笑地说:“哟,汤司令消息挺灵通啊。”史迪奇则不动声色地示意联络官坐下详谈。
联络官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,展开后说道:“汤司令的意思是,贵部修复的坦克可作为突击力量,而我部有一批装甲车,可作为移动掩体,掩护步兵推进。如此一来,定能给日军据点沉重一击。”李云龙凑近文件,眼神在文字间扫过,突然嗤笑一声:“说得轻巧,你们的装甲车当掩体,怎么配合?总不能让我的坦克在前面当活靶子吧!”
史迪奇也微微皱眉,他接过文件仔细查看,说道:“协同作战的关键在于节奏和距离把控,贵部装甲车的防护性能和移动速度能否与坦克匹配,还需进一步验证。”联络官见状,连忙解释:“汤司令早有安排,已派技术人员带着数据资料赶来,稍后可详细说明。而且,汤司令还希望能组建联合指挥部,统一指挥作战。”
李云龙一听这话,猛地站起来,拍着桌子喊道:“统一指挥?合着让我们听汤司令的?我老李的兵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久,凭什么把指挥权交出去!”史迪奇伸手按住李云龙的肩膀,示意他先冷静,然后对联络官说:“联合指挥涉及诸多细节,我们需要时间考虑。况且,在战术配合上,还得根据实际地形和日军部署来制定。”
联络官走后,李云龙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:“老史,你说汤恩伯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平白无故来和我们搞什么协同作战。”史迪奇沉思片刻,说道:“日军增兵西线,汤恩伯部也面临压力,联合或许能增强战力,但指挥权确实是个关键问题。”
正说着,周剑鸣带着研究小组的铁匠师傅们来了。周剑鸣手里拿着几张图纸,说道:“团长,我们对坦克做了些改良,散热装置优化后,连续作战时间能延长不少。不过,关于装甲车配合的事,我觉得得慎重。装甲车的机动性和火力都有限,如果配合不好,反而会拖累坦克。”
铁匠铺的老杨也在一旁点头:“周长官说得对,我们这几天观察了缴获的日军装甲车,它们的装甲厚度和坦克没法比,遇到日军重火力,根本撑不住。”李云龙摸着下巴,沉思良久:“这么说,汤恩伯那套方案不太靠谱?但要是不联合,我们单独行动,压力也不小。”
就在众人讨论之际,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。
原来是汤恩伯部的技术人员到了,还带来了几辆装甲车进行实地演示。李云龙等人来到操场,看着装甲车在场地内来回穿梭,演示各种战术动作。技术人员讲解道:“这些装甲车经过改装,加装了额外的钢板,防护力有所提升,而且配备了重机枪,能有效压制日军步兵。”
史迪奇仔细观察着装甲车的行驶轨迹和火力布置,问道:“遇到复杂地形,装甲车的通过性如何?能否跟上坦克的速度?”技术人员一时语塞,支支吾吾地说:“理论上...理论上是可以的,但实际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测试。”李云龙冷哼一声:“光说不练假把式,拉到西线的山地去试试,看看能不能经得起实战考验。”
于是,众人带着装甲车前往西线山地。一路上,装甲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,时不时出现故障。好不容易到达一处模拟战场,当模拟日军的重机枪火力展开时,装甲车的钢板被打得火星四溅,有一辆甚至因履带卡住无法移动。
看着眼前的场景,李云龙黑着脸说:“就这?还当掩体?连自保都难!”史迪奇也摇了摇头:“这样的配合风险太大,必须重新制定方案。”返回营地的路上,众人都沉默不语,如何与汤恩伯部合作,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而此时,日军那边,指挥官看着情报,嘴角露出一丝冷笑:“支那军队想要联合?正好,让他们尝尝内耗的苦果。传令下去,加强据点防御,同时派出侦察小队,摸清他们的部署。”一场关于合作与对抗的博弈,在西线战场悄然拉开帷幕,李云龙和史迪奇等人,又将如何在困境中寻得转机?
书本网